8月27日,2025年第二次“中国好人榜”暨全国道德模范与身边好人现场交流活动举行优配库,宁夏一人入选,他叫李生成,是吴忠市红寺堡区红寺堡镇东源村村民。提起李生成和他一家,邻里无不竖大拇指。这个普通的回族家庭,以40余年的坚守,将流浪聋哑智障老人马维昌视作亲人,用跨越血缘的温情守护老人多年,在塞上大地上书写了一段感人至深的家风传奇。
1981年寒冬。在固原市彭阳县新集乡马旺堡村,一位名叫马维昌的流浪汉蜷缩在李生成家门前。彼时,李家人挤在狭小窑洞、粮缸见底,自家日子过得紧巴巴的。尽管如此,善良的李家人在发现马维昌是聋哑人,且无法说清家庭住址后,李生成父亲一句“留下吧,就是多双筷子的事儿”,接纳了这个陌生人。
展开剩余69%初中辍学便承担起家庭重担的李生成,主动接过照顾马维昌的责任。因马维昌患有先天性智力缺陷,不仅无法正常交流,还常因乱跑找不到回家的路。李生成白天打工挣钱、操持家务,夜里留意马维昌的动向,手把手照料饮食起居。在他的悉心呵护下,马维昌的身体逐渐康复,精气神也愈发饱满。即便日子最艰难时,李生成也从未有过一丝抛弃的念头,将“非亲非故”熬成了“如亲如故”。
直至成家后,李生成与妻子共同扛起家庭重担。两个儿子相继出生,加上需要常年照料的马维昌,家庭开支愈发紧张,但夫妻俩始终将马维昌视作家人。2009年,李家面临移民搬迁,亲戚纷纷劝说“带个拖油瓶不划算”,李生成却坚定反驳:“他不是拖油瓶,是咱自家人!娃娃们在他怀里长大,木头玩具是他磨的,还帮着砍玉米秆子,咋能舍得?”
搬迁至红寺堡镇东源村后,李生成夫妇一边种地、打工供养孩子读书,一边继续照料马维昌。陌生的环境让年迈的马维昌时常走丢,偶尔还会闹脾气,但夫妻二人从不抱怨。2023年6月,马维昌因肺气肿住院,李生成夫妇分工协作:妻子留家照看庄稼优配库,李生成在医院24小时陪护,白天擦身换衣、端水打饭,晚上在病房打地铺。当同病房患者和医护人员得知他们毫无血缘关系时,无不深受触动。
这份善意不仅温暖了马维昌,更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身边人。李生成的两个儿子在父母言传身教下,成家后仍常回家探望马维昌;盖新房时,村民们主动上门帮忙搬砖、做饭;村委会也积极协调,为马维昌申请了高龄津贴。如今,李生成家的新房里,专门为马维昌留了一间房,看着宽敞的屋子和亲切的家人,马维昌的笑容时常挂在脸上。
2023年,李生成家庭被评为村里的“六个先锋”示范户,他们的孝行佳话在当地广为流传。“东西拿来先给老人,这种精神我太佩服了。”邻居的夸赞道出了大家的心声。当地民政部门曾提出接马维昌去养老院,却被他婉拒——在这个没有血缘却充满大爱的家里,他早已找到了真正的归宿。
“苦日子一起熬过了,好日子更要一起过。”李生成的话语朴实无华。而他的儿子李小龙也早已接过了这份责任:“爸妈伺候不动了,我要像父母那样照顾他。不同姓,但‘同心’。”
40载春秋流转,李生成一家用坚守与爱心,将“助人为乐”的美德融入家风,也为新时代的道德画卷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华兴时报记者 梁 静/文 图片由受访者提供)优配库
发布于:北京市蚂蚊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