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一术式、三地执行、异地控制,中英两国三家顶尖外科团队云端齐聚共同完成一场跨越洲际的远程机器人手术。7月17日,由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牵头优配速至,香港中文大学医学院与英国伦敦皇家马斯登医院联合开展的多点协同、跨洲远程机器人手术在上海、香港、伦敦三地同步开展,最终顺利完成。
本次手术汇聚了中国上海、中国香港与英国伦敦的外科团队,借助国产手术机器人远程平台,跨越欧亚大陆,联动完成香港本地的手术。手术当天,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副院长王争,香港中文大学医学院院长、医疗机器人创新技术中心主任赵伟仁,伦敦皇家马斯登医院上消化道外科首席专家Asif Chaudry以及国内外多位外科手术专家,共同见证此次全球智慧医疗资源联动实战落地。
上海启动、伦敦接力、香港督导,三地团队完成跨洲机器人手术
本次手术地点设在中国香港,仁济医院与伦敦皇家马斯登医院的专家团队分别担任主刀专家,三地外科团队通过远程协作,在实验猪身上接力完成腹腔镜手术机器人胃切除术。
北京时间7月17日16点40分,手术正式开始。仁济医院胃肠外科主任张子臻担任术中主操,率先接入国产手术机器人系统进行远程操作,凭借精湛技术完成了胃食管连接区域的解剖与暴露。手术团队细致剥离出粘连组织,完整游离胃底与食管,手术视野清晰明确,为后续跨时区手术交接打下坚实基础。
随后,手术控制权平稳切换至伦敦皇家马斯登医院专家团队。上消化道及胃食管外科顾问Asif Chaudry医生操控机器人完成分离胃与结肠、胰腺、脾脏优配速至,显露上腹腔主要器官的供血动脉,精准清扫区域淋巴结并评估手术质量。在术中他通过语音与上海、香港专家保持实时沟通,确保手术节奏与术前方案一致。Asif Chaudry对手术操作系统即时响应速度给予高度评价,表示“仿佛自己就在‘患者’床旁”。
在香港现场,香港中文大学医学院上消化道及代谢外科部主任、外科学系助理教授陈诗珑负责术中监护与系统支持,全程保障系统运行与安全,为另外两地的主刀团队提供了坚实的临床支撑,并协助术中过程记录,为后续评估与经验复用积累第一手资料。
同一视野、同一空间,远程手术协作机制走向实用化
整场手术历时约一个小时,图像传输清晰、指令响应流畅,三地术者间控制权切换自如,术程节奏衔接紧凑。仁济医院与伦敦皇家马斯登医院的外科专家团队在远程操作中建立起统一术野与解剖视角,香港团队提供本地临床协同与实时支持,三方协同实现了从解剖暴露到结构重建的完整闭环操作。
在术后研讨环节中,三地专家团队充分肯定了手术机器人系统在跨国远程多点协同中的稳定性与实战价值。跨时区术者能够实现无缝切换,系统衔接流畅,图像与操作响应同步稳定;术野判断与解剖视角保持高度一致,保证“同一个手术视角”,确保手术操作延续性和安全性;语音同步、图像交互自然顺畅,三地专家仿佛身处“同一间手术室”,高效沟通、默契执行。
与会专家还探讨了远程协同中的关键技术要点与优化空间,为今后常态化开展此类手术积累宝贵经验。
推进智慧医疗常态化合作,打造跨地区、跨时区手术协作新方案
本次手术的顺利完成,不仅验证了中国手术机器人技术在远程临床应用场景中的稳定性、精准性与多地适配性,也展现了在不同国家地区间建立超远距离、高效协同机制的可能性。
王争表示,本次跨越地区、跨越时区的多点协同实践,体现了技术手段推动优质医疗资源跨区域流动的现实路径,为今后实现“患者不动、专家在线、资源共享”的远程医疗模式提供了可行性参考。“仁济医院将携手全球各地专家,共同探索远程医疗技术发展和协作的新路径,为中国智慧医疗的系统化发展提供实践样本,为患者带来更先进、更优质的医疗服务。”
赵伟仁表示,此次跨国三地协同的远程手术不仅是技术创新的一次重要尝试,更展现了香港在国际医学协作中的积极贡献。这一创新举措,将充分展示不同区域之间在医疗技术与智慧医疗领域的紧密合作潜力。他希望推动更多智慧医疗项目的落地,为香港乃至亚洲地区医疗服务的发展贡献力量。
Asif Chaudry谈及此次合作优配速至,表示交叉学科的科学研究和数字化创新,正在不断重塑全球癌症治疗与护理的未来。他指出,临床领导力、机器人技术与转化医学研究的融合,使得团队能够跨越国界,作为一个统一的外科团队开展手术,这意味着无论患者身在何处,都能获得专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蚂蚊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